今天帶大兒子去上音樂課,看著他融入在課程中,已經不需時不時關注門外的我是否看著他,已經不會淚眼婆娑的要我不要離開他,我知道對於上學這件事他準備好了,他的內心已經非常獨立,然而這個過程我花了非常大的心血去建立。
大兒子從小都是高需求寶寶,當被冠上高需求三個字通常媽媽會背負著很重的罪名。例如:你就是要常帶孩子出門,他太怕生太害羞了blablabla。我的育兒基本上是不太聽外界聲音,主角就是我,兒子,父親。所以當同年齡孩子都去上幼兒園時,大兒告訴我還沒準備好跟我分開,我就說沒關係,那我就每天帶著你到處玩到處上課,直到你準備好。
小兒子出生了,只差兩歲的兄弟幾乎沒有事情需要我煩心。大兒子一直都是好哥哥好玩伴我的好幫手,絲毫沒有產生退化行為。
[家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應該都聽過退化行為這個名詞。顧名思義就是當家中出現新成員後,老大突然會行為退化,包括本來該會的事情不會了,變得愛撒嬌愛哭黏人,目的是為了吸引大人注意,甚至原本可能已經戒了尿布又突然開始尿濕褲子。]
記得在去年聖誕節,大兒四歲八個月時候,我帶他去上一堂美術課。那堂課他已經上了一年,熟悉的教室熟悉的老師,但那天的他說什麼都不願自己進教室,一定要我立刻進去陪他,哭的鬧的,讓我當機立斷帶孩子們離開現場。從那天開始,帶大兒子去上課變成我的夢魘,因為他會哭著不要進教室,會在進教室前跟我十八相送,抱了又哭哭了又抱,每一天他憂鬱我躁鬱,於是我開始想辦法了。
我大量的看書大量收集資料,也是在這時候接觸到了蒙特梭利教學。我很幸運的認識了知名幼兒園蒙式老師。他用一句話點醒我:退化行為的產生,不在於孩子的年紀,而在於老大什麼時候感受到手足的威脅開始。
老師要我回想這陣子兄弟間的相處,有沒有人對弟弟特別關注,有沒有兄弟間的差別待遇,只要有一點點,心思細膩的老大就可能開始產生退化。
我跟老公討論後,我們做了幾件很重大的改變。
1.給老大專屬於爸爸或媽媽的時間。
由於只要有媽媽在就有依賴,所以陪課的事能夠轉移的都交給爸爸。在第一次沒有媽媽的足球課,送兒子坐上爸爸的車,兒子哭到不成人形,媽媽能做的就是微笑掰掰後轉身離開。這是蒙式老師告訴我的,因為媽媽的不捨媽媽的不安情緒都會轉嫁到孩子身上,所以分開時媽媽要果斷。(跟媽媽分別從哭到不哭也經歷了三到四堂課)
2.說話方式更加柔軟。
我很清楚此時的大兒子安全感必須重新建立。他是愛弟弟的,他也沒有把弟弟當敵人,所以我很心疼他內心的複雜情緒。我更加的同理他,花時間聽他說,專注的陪他。
3.告訴老師大兒狀況請課堂老師包容並協助
我很慶幸我們選擇的課程每個老師除了本業專業外,還非常能處理孩子的突發狀況,適度的給予孩子需要的關心。我還記得有堂是小兒子的課我必須陪小兒子在教室。而大兒子在教室外也沒閒著,行政老師帶著大兒做著佈置教室的活動, 這樣讓弟弟可以有專屬我的時間而大兒也不會覺得自己被冷落。
這樣的努力後,大兒在兩個月後有了顯著的改變,他開始上課不會哭,眼神不會一直望向窗外看著我(之前嚴重到即便他在教室了,一整堂課要不停的向教室外的我揮手,確認我在看他),上課前的18相送變成只要我緊緊的抱著他告訴他I love u就能給他力量。
我很開心看到他這樣的改變,之前很多人告訴我,直接丟到幼兒園分開久了他就習慣了,可我始終相信我能等他準備好,我可以完整建立他的安全感。親愛的孩子,為了你,我願意不斷不斷修正自己,我知道你能做到的比我想像的更高更遠,我很期待看到那樣神采飛揚的你。